2月,在整體汽車市場出現環比下跌的情況下,新能源流車卻實現逆勢增長,表現非常強勁。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月份相較于1月份,整體汽車市場均出現環比下跌的形式,無論是轎車、SUV還是MPV,均出現非常大的環比下跌。
然而,在汽車市場環比出現下降的背景下,新能源物流車銷量逆勢上揚,整體呈上升趨勢,已然成為了物流車市場的“定心丸”。
總銷量近萬,瑞馳/長安凱程/開瑞居前三
2月,新能源物流車銷量為9146輛(含交叉型乘用車962輛),環比1月增長45%,同比增長351% 。
排名上,冠軍依然由瑞馳新能源摘得,其銷量環比1月增長103%,為909輛,占據2月新能源物流車總量12.2%的市場份額。
位居第二的長安凱程,進步明顯。2月銷量為841輛,環比1月增長187%,市場占比11.3%。
開瑞新能源與吉利商用車差距不大,分居第三、四位,側面反映出未來TOP3的位置還將在激烈的競爭中有所變動。
開瑞新能源是TOP10榜單中中突破最大的企業之一,其排名由1月的第9名直接升至2月的第3名,銷量環比1月增加174%。而吉利商用車的銷量也環比1月增長了58%。
(注:上圖數據排名不包含重卡、交叉型乘用車)
自此之后,位列第5—8位的企業銷量均在500輛左右,此范圍內的車企之間競爭與壓力較大,同時排位變動也會大。他們分別是鑫源新能源(566輛)、東風汽車(548輛)、廣西汽車(518輛)、上汽大通 (502輛),占比依次是7.6%、7.4%、7%、6.8%。
上汽通用五菱、北汽福田銷量分別是232輛、211輛,占比3.1%、22.8%。
此外,銷量較高的還有新龍馬(201輛)、廈門金旅(154輛)。
需要指出的是,2月新能源物流車銷量不過百的企業近40家,它們在市場上的占比微乎其微,更多是”陪跑“的角色,在未來大洗牌中能否活下來是一個未知數。
至于為何2月份新能源物流車能夠實現逆勢增長,電車資源認為,一是由于1月份基數低,在此基礎上增幅較大;二是因為節后開工需求大,承壓的物流需求需要大量車輛配送。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信息,今年2月份,我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同比1月增長49.7%,完成了69.1億件。同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也指出,2月份,受財政貨幣政策逐步落實和節日消費帶動,物流業景氣指數較上月略有回升。
馬太效應明顯,市場集中度提升企業兩極分化
通過數據分析,電車資源發現TOP3企業的市場集中度有所提升。今年2月,TOP3企業瑞馳新能源、長安凱程、開瑞新能源合計銷量為2427輛,占總量的27%。相較于今年1月提升了6個百分點。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品牌效應的加強,“馬太效應”將會越來越明顯。
目前來看,新能源物流車市場儼然進入了需求爆發期,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在公共配送領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采用新能源物流車替換傳統物流車,而大品牌憑借自身在資金、品牌、渠道、供應鏈等方面的優勢已然形成了獨有的優勢,搶占了市場先機,而中小整車廠生存的空間則被蠶食,行業集中度勢不可擋。
2月 ,新能源物流車銷量不足百臺的企業合計銷量只占總銷量10%的比例,其中不乏銷量為個數的企業。在自身產品力不足,外加成本上漲、國補退坡以及核心三電供應緊張的壓力下,可能率先出局。
而針對這一現象工信部早有指示。去年9月,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在發布會上指出,國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數量太大,存在小而散問題,隨著新能源物流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不少新勢力也加入“大部隊”,行業將迎來大洗牌。肖亞慶因此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頭部企業新能源物流車銷量均環比實現大幅增長的同時,整體的市場集中度也在不斷升高。新能源物流車市場整體回歸“理性”。